談談─珠寶設計系統

期刊發表:2017.5/珠寶世界77期p.76
文:臺灣珠寶藝術學院執行長盧春雄

設計是一種根源於心的魔法,觀照使用者最細微的心理及生理需求,透過設計師的「手感、眼學、心法」之華體現,過程所以即為「設計」。珠寶設計則是一種融合:「科學智性、美學感性、時尚演繹、工藝技法、商業思維」於完美境界的藝術表現,藉由珠寶設計師的內涵與學養,將意念昇華轉化成語彙形式實現。

所謂的設計創作,是指從事「設計結果、設計元素、設計過程、設計原則」四大架構的活動。設計系統是一種「以終為始」的思考模式,珠寶設計步驟則是先選擇適合做為珠寶的「設計元素」,再導入「設計過程」演化,並應用「設計原則」反覆修飾美化,形塑出最後的「設計結果」。執行過程並不須刻板制式,常以「感性」為先端,再以「理性」檢視審量,靈活交替或同步並濟發展。

珠寶設計自然以創造「珠寶首飾」為目的。因此,什麼樣的物件可被稱為「珠寶」,珠寶首飾又應該具備那些要素條件,這些核心根本性的問題,都需要明確的定義來釐清。狹義的珠寶首飾:係指應用貴金屬結合寶石,並注重其表面質感,製成供人佩戴使用的裝飾性及保值性物件。珠寶首飾的三屬性是「材料、工法、功能」,功能則是指「裝飾美、保值性、經濟性」。

珠寶Jewelry英文字的起源於法語的jouel,另有「寶物」(treasure)或「美麗的人事物」(an object or person of beauty)的意思。在法語中,會引用jouel一詞形容自己的女兒,意寓有如此寶貝、美麗和珍貴。Jouel也有著Joy喜悅的意涵,說明了珠寶的本質是「幸福美好」,珠寶設計自然以「奉獻美好」為宗旨。此外,人類的價值如「真、善、美、愛」皆如此抽象,需要藉由具體的事物或活動來見證,珠寶首飾恰恰在人生的重要時刻,扮演著人與人之間,傳遞真情、祝福紀念的最佳媒介。由上述可知,珠寶首飾不單只是件珍貴的「寶物」,亦是一件美麗的「飾物」,更是一件不折不扣的「情物」。

人類是唯一懂得利用外物來裝飾自己的動物,愛美是人的天性。因此,裝飾藝術可說是人類文化發展最早的藝術之一。許多考古遺跡中所發現的石珠與蚌殼等,即是人類古老的珠寶首飾,將蚌貝或石珠串製成鏈的行為,也可說是最原始的「珠寶設計」。義大利考古學家在地中海之濱,發掘一具距今約16萬年的古人類女屍,女屍身上佩戴有獸骨和石頭串成的項鏈,可能是迄今人類史上發現最早的首飾證據。由多處考古遺址實證,早在人類穿著衣物之前,便先有佩戴首飾的行為,見證珠寶是既古老、且新穎、又時尚的不朽產業。

文藝復興之後,歐洲很多大藝術家均精通珠寶設計與製作,箇中翹楚又以「達利及畢卡索」最被稱頌。珠寶首飾之結構包括了「立體、色彩、工藝、材料」等造形學問,基本上就是一件「微形的」雕塑品或者是「可以穿戴的」雕塑品,當時普遍被藝術家視為最佳的藝術訓練方式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,裝飾藝術才慢慢演變成珠寶藝術。因此,真正「珠寶藝術」的萌芽,興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。受「封建制度的瓦解,工業革命的發展,中產階級的崛起」影響,促使珠寶普及於平民,順應流行市場需求,簡單化與實用化設計為趨勢,產生單純的藝術風格,高不可攀的天價,則難以被接受。

長年以來,台灣的珠寶設計頗受東南亞市場推崇,業界卻未能提出一套可做為創作參考或依循學習的範例。筆者有幸於2005年,在當時的「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-台北展示中心」辦理珠寶設計人才培育工作,開啟了研發「珠寶設計系統」的先端。歷經12年的實務應用驗證,教導學生並榮獲了多項國際珠寶設計競賽首獎肯定,算是小有收獲,希望拋磚引用,將心得體會分享給每一位愛好珠寶設計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