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世英形容自己「透過寶石、金屬以及各種不同物料去演繹人生,透過創作來追求自由。」
陳世英在1956年生於中國福建,可說早與藝術結緣。他在8歲時已開始徒手製作塑膠花、在16歲的時候於一家傳統工場當上9個月的雕刻學徒,卻感到創意難抒,於是轉投學習浮雕(陽雕)和內雕(陰雕)的技術。往後的40年,陳世英廣泛鑽研各種技術及物料,藉此實現他自身的藝術概念。
陳世英引述早期珠寶雕刻原來受到米塞朗基羅所啟發,特別在光影的演繹上。「我都會在光上面作為考慮因素。」他解釋,「當心靈的光和物質的光進入寶石表面,我不斷探索,直至找到光可走到寶石的位置。」
▲3.28克拉正方形濃彩黃色VS2鑽石胸針,成交價3,220,000港元。(2017.11.28佳士得香港)
隨著時間的推移,陳世英的創作形成了鮮明的風格,結合了大自然、哲理和雕塑的元素。他的蝴蝶與花朵展現大膽鮮豔的色彩和豐盈之美;他的作品充滿雕塑感,既浪漫、又現代。
陳世英的成功亦早已有跡可循,精湛的工藝、明亮色彩的搭配及巧妙的設計經常令人驚喜。在陳世英的眼中,寶石擁有生命,透過與寶石溝通他能找到一個切入點,領略材料和顏色的配搭。
▲左:枕形綠黃色鑽石及寶石戒指,成交價450,000港元。右:六角形鑽石戒指,成交價750,000港元。(2017.11.28佳士得香港)
為了展現寶石最璀璨的一面,他努力研究各種雕刻技巧,如花上了兩年半時間鑽研「世英切割」(Wallace Cut),而由他獨創的世英切割,現時更加是享譽國際珠寶界。
「『世英切割』的概念源自攝影世界的重覆曝光,可製造出重疊影像。我想將此概念融入珠寶設計,我嘗試在水晶石背後刻上一點,正面看發現原來出現了五個點,利用切割改變折射角度令影像重疊,當中結合了360度陰雕技術。」
陳世英為此開始鍛鍊逆向思維:「你看到左原來是右,深其實是淺。我在寶石背後造出一點的時候,正面看發現原來出現了四個點,於是我開始鍛鍊逆向思維和逆向工藝。」
▲陳世英於工作室內創作珠寶藝術品。
在他的眼中,珠寶雕刻是一道溝通橋樑。「創作很互動,創作者要與萬物交往。珠寶雕刻也是一種溝通,當中包含結構對話、形態交換, 顏色與顏色之間互相爭奪它的嬌艷,這一切都會引發我的好奇,讓我去研究和探索。創作時我只有一個理念,就是盡情展現寶石的顏色、特性和形態。」
陳世英致力在美學當中建立東西交流的橋樑,他是首位華人珠寶藝術家獲邀參加先後於紐約(2016年)及荷蘭馬斯特里赫特(2017年)舉行的歐洲藝術博覽會,以及巴黎古董雙年展(2012及2014年)。
▲柘榴石及鑽石「Pride」胸針,成交價1,025,000港元。(2017.11.28佳士得香港)
陳世英對於創作一直抱著以下信念,「在我的創作離開我之後,仍然有活力與世長存,成為時代的象徵。因為我們來的時候甚麼都沒帶來,走的時候只有留下時代的記憶。」
資料來源:Christie’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