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刊發表:2016.11/珠寶世界74期p.80
文:臺灣珠寶藝術學院執行長盧春雄
近幾年大陸接連數個珠寶設計比賽,很清晰地可以感覺到形塑「中國風」的意念。中國式風格的建立,有助推動大陸時尚產業的發展,亦可提升中國時尚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,也是順應全球化市場之必然趨勢。
所謂風格,是指人類通過具有普遍性的明確特徵,試圖用以定義一種物件之形式屬性,從而傳達其隱含之概念,其客觀性使之成為經典。是以,風格為識別和把握不同創作之間的區別標誌,也是識別和把握不同流派、不同時代、不同民族、不同單位之間的區別標誌。作家有作者的個人風格,作品也有作品的風格,一個流派、一個時代、一個民族、一個品牌的作為,亦可有其流派風格、時代風格、民族風格和產品風格。
西方珠寶風格建立在「美好年代」和「裝飾藝術」時期
1870年普法戰爭後的歐洲有段和平期,順隨著資本主義及工業革命的發展,科學技術日新月異,歐洲在文化、藝術及生活方式等,都呈現前所未有的榮景,整個社會瀰漫著一股新潮流與新氣息!新形式的音樂、新形態的娛樂不僅在上流社會,也在中產階級之間散播流行,社會各階層都分享了這種嶄新的生活風氣。「新藝術風格」是這時期最主流的代表,仍並存著許多其他非主流的藝術風格,如與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後期及愛德華時代相互重疊。後人回顧這段「美好年代」讚頌為「黃金時代」,亦屬印象主義時期,它形塑了後來的裝飾藝術。
裝飾藝術(Art Deco)極盛時期為1920及1930年代,對新藝術風格的扭曲線條、大自然題材的反動,其特色為精確且完美的機械性、幾何、對稱的抽象圖形與線條,描繪出優雅的造形韻味。受立體主義與野獸派影響,裝飾藝術常用的矩形、三角形、圓形及主色調搭配,視覺上常見粗線條與幾何形狀並置。裝飾藝術對顏色的探索積極,揮別新藝術時期常用的看似透明色彩,運用更厚實、更有活力的顏色來表現,強調顏色鮮豔飽和的藝術主張。「裝飾藝術風格」建構了西方珠寶藝術風格的基調,成為後世永垂不朽的典範。
文化,不僅是發展策略,更是發展目的。
珠寶產業掀起「中國風」,並不單是呼應東方或西方各別的主張或需求,而是反映世界的潮流,見證時代的趨勢。中國企業從「製造」進入「創造」,如今已經進化到「智造」階段。中國品牌商的崛起,帶動市場的開放,加促了全球化的競爭。全球化市場策略講究「在地化」特色,在地化市場策略講究「個人化」特色,個人化市場策略講究「性格化」特色,時勢所趨,地域性文化表徵很自然、很快地被彰顯應用。
近來中國傳統婚禮文化回溫,然而鳳冠霞帔的時代早已遠去,「中式嫁衣」在當代服裝設計師的創新改良下,正逐漸成為時尚新娘的新寵,加上時尚媒體的推波助瀾,「嫁衣文化」已經提升到一個時尚新高度,許多大明星如劉詩詩、應采兒、angelababy等,都不忘在自己的婚慶喜宴中演繹著中國風情。婚嫁是人生大事,在這重要的日子張羅花費,乃人之常情。一件嫁衣,經過無數次剪裁技藝的反覆挑剔和創新,才能顯示它的珍貴與特別,因此中國人願意一擲千金量身訂製。正所謂「衣裝服飾」,我們不禁要問,珠寶首飾是否也應當順勢而起,產出更多適合搭配中式嫁衣的珠寶首飾,共同孕育中國珠寶藝術形式的誕生。中國珠寶品牌商、珠寶設計師對此責無旁貸。
中學為體,西學為用。
珠寶之美,在古今、在東西都有著截然不同的詮釋,意義相差甚遠。歐洲宮廷珠寶形式,高調、顯注、強勢之風,皇室的權威氣度藉由珠寶炫示,華麗璀璨表徵著對權勢財富之尊崇;珠寶工藝之造詣,則順應工業革命的帶動而創新精湛。中國宮廷珠寶形式,則關注造形所彰顯之品德涵義,寶石之珍稀及其光華晶瑩質地,實並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之德性,造化多以溫潤、婉約內斂之風。今天「談美」,又承載了太多的西方意識,已經很難跳脫西方美學觀念、術語,乃至價值觀。倘若全然引用「西方」的美術觀點審視中國美術,是否精確妥當,實在有待研討。事實,中國古代並沒有西方古典藝術美學的科學性研究背景,中國傳統美術也從不依憑這種原則創作,中國的藝術家有著屬於自己獨特的關照哲學,「傳神」是唯一信念。
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,數千年歷史積累出龐大的文化資產,中國式風格早已鮮明的存在眾多領域之中,然而在珠寶藝術上卻如同一顆未經琢磨的璞玉,仍未臻至熟。「堅持傳統」及「改革創新」是中國藝術的兩項重大關卡,像魔咒般纏縛著中國當代藝術家。臺灣設計師則有著「西皮東骨」的體質,深厚正統的中華民族文化內涵底蘊,相較於長期主導現代設計趨勢的西方思想,有著更寬廣的另類哲學思維。然而,多數臺灣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這種優勢,並未察覺這是價值,埋沒了天生的才華。臺灣設計師應該學習善用自己血液中的能量,企圖引領主導中國風潮的走向。此外,西服洋裝,是現代服裝的主流,如何在西方的形式上,展現東方文化,更考驗著所有珠寶設計師。
回想2010年九月香港珠寶首飾展覽會,印度展團秀出集傳統藝術及現代風格於一身的珠寶首飾,充分表現濃厚的地域色彩,伸展台上的「印度風」令我目不睱給,至今仍記憶猶新;之後「印度風」的確也風靡了全球珠寶時尚圈,為印度珠寶產業創造極高價值。今天無論東方或西方,社會體系已不再封閉。唯有重新爭取主流,有主體性的認知,有世界性的前瞻,設計師才可能從迷失中清醒,再造藝術顛峰。